本文为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
作者:高成儿
汉景帝刘启虽在位短短十六年,却以令人惊讶的速度,直接或间接地结束了两位影响深远的政坛巨头的生命。这两人分别是:他曾亲近过、倾心栽培过的智囊、恩师——御史大夫晁错,以及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,曾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,地位超然的丞相周亚夫。
历史似乎总是无情的,尤其是当一个帝王身心疲惫地坐上了权力的宝座。在这样的高位上,连曾为自己付出过诸多心血的导师也难逃厄运。即使这些人曾被提升到三公这样的“正国级”高官的位置,仍有可能在一夜之间,因政治斗争被斩首,甚至连善终都成为奢望。这一切,让人感叹“世事无常,兴尽悲来”。那汉景帝究竟为何要亲手斩杀他们?背后的政治考量又有哪些?
展开剩余78%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:晁错的牺牲
晁错的死,直接源于他推行的削藩政策。自汉朝建立后,刘邦实行了“郡国并行制”,大量分封亲王,并赋予他们相当的土地与兵力。这一政策原本旨在通过分封建立地方力量,以便在朝廷遭遇困境时,各地的诸侯王能够及时出兵援助;而在国家安定时,王们则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上好好治理。然而,这种做法也意味着诸侯的军力逐渐成为中央政权的一大威胁。
晁错深知这种隐患,认为应当从根本上削弱诸侯的实力,收回部分土地,增强中央政府的力量,减少地方割据的风险。然而,这一削藩政策直接触动了吴国、楚国、赵国等诸侯王的利益,土地、人口与财富的流失让他们无法接受,于是诸侯王们联合起来,举兵造反,打着“清君侧,诛晁错”的旗号,宣称自己是为朝廷清除奸臣。
面对叛乱的压力,晁错提出两项对策:一是建议皇帝亲征,以稳定军心;二是将吴国尚未占领的城池让给吴国,以显示朝廷愿意通过土地交换和平。然而,这一提议在众大臣中引起了不满,认为这样无异于对叛乱者低头。大臣袁盎更是趁机劝汉景帝处死晁错,宣称若杀掉晁错,吴楚等国的叛军自然会退兵,反叛的借口也就消失。
在经过一番深思后,刘启终于同意了袁盎的建议。首先,作为一位从未亲自经历过大规模战争的皇帝,刘启内心十分焦虑。七国之乱的规模空前,吴楚两国联合起兵,兵力达二十多万。汉朝自惠帝以来未曾遭遇如此规模的叛乱。此时的汉景帝急需一种方法来安抚那些尚未参与叛乱的诸侯王们,晁错的死可以成为一种象征,表明朝廷已意识到削藩政策的过激之处,并不会继续动摇他们的利益。
此外,朝廷需要有人承担起所有责任,消解对汉景帝的质疑。在这场权力的漩涡中,晁错显然成了最适合的“替罪羊”。在汉景帝的决策下,晁错的死成为了一个政治妥协的产物,目的是让朝廷重新团结,以平息叛乱。
然而,晁错的死亡并没有阻止叛军的进攻,反而激起了他们更大的反抗。在汉景帝心底,他始终希望叛军能够因“诛晁错”而罢兵,但实际情况却让他大失所望。叛军领袖刘濞早已蓄意扩张自己的势力,平叛之举远非“清君侧”这么简单。晁错的死,似乎只不过是一个形式,未能带来真正的和平。
继承之争中的牺牲品:周亚夫的冤死
周亚夫的遭遇,与晁错的死有着明显的不同。周亚夫是汉景帝的重臣,立下过赫赫战功,深得汉景帝的信任。然而,他在职务上和政治态度上的不妥协,最终导致了他命运的悲剧。
周亚夫的出身和能力无可挑剔。作为开国元勋周勃的儿子,他是典型的高干子弟,在家族背景上没有任何瑕疵。汉文帝在外巡时,曾发现周亚夫所率的细柳军最为强悍,立即提拔其为中尉,并对太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刘启继位后,七国之乱爆发,周亚夫应命平乱,仅用三个月时间便将叛乱扑灭,立下赫赫战功。此后,他被任命为丞相,达到了仕途的巅峰。
然而,令人没想到的是,这位立下过无数战功的丞相,竟然最终死于朝廷之内,且死于他的恩主——汉景帝之手。原因在于,周亚夫在权力斗争中并非顺从的角色。他强烈反对废除太子刘荣的提议,认为立太子应该遵循先帝的法则,不能凭个人喜好来更改继位顺序。即使在皇后王娡和窦太后的权力背后干涉下,周亚夫依然坚持反对封王信为侯,认为这种做法违反了祖制,难以令人信服。
汉景帝最为不能容忍的是周亚夫在立储问题上的态度。周亚夫是一个拥有足够背景、能力和军功的重臣,而汉景帝意识到,如果他继续存在,未来必将威胁到自己的统治。于是,周亚夫的处决也显得不可避免。
从根本上来看,晁错和周亚夫都在政治斗争中成为了牺牲品。晁错是由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冲突而死,而周亚夫则因储位之争被杀。汉景帝对于晁错的死略显犹豫、后悔,但在周亚夫的死上却毫不犹豫。晁错帮助过汉景帝,但却触犯了众怒,而周亚夫则是直接与汉景帝的意志对立,成为了一个不可容忍的威胁。
最终,两人的结局虽不同,但都没有逃脱命运的安排,都死于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,成为历史的牺牲品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星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